朝鲜火星-18试射搅动东北亚安全棋局

2025-07-10 09:08 Cii.中国

1.png



       (Cii.中国2025年7月10日讯)2025年7月10日凌晨,朝鲜在平安北道向日本海方向试射一枚远程弹道导弹,飞行距离约3500公里。尽管朝鲜官方尚未发布正式通报,但结合历史试射数据与多方信源,此次试射被推测为新型“火星-18”型洲际弹道导弹的测试。这一事件不仅折射出朝鲜核导技术的迭代速度,更揭示了东北亚安全格局的深层裂痕。

       朝鲜自2023年首次试射“火星-18”以来,其技术路径逐渐清晰。与早期液体燃料导弹(如“火星-17”)相比,“火星-18”采用三级固体燃料发动机,燃料稳定性与快速部署能力显著提升。2024年10月的试射数据显示,该导弹最大飞行高度达6000余公里,飞行时间约66分钟,而2025年7月试射的3500公里距离可能为测试不同弹道或载荷的战术调整。

       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多弹头分导能力(MIRV)。专家推测,“火星-18”可携带3-6枚核弹头,结合2024年试射中创纪录的86分钟飞行时间,其突防能力已对现有反导系统构成挑战。这种技术突破不仅缩短了导弹发射准备周期,还通过公路机动发射车(TEL)增强了生存能力,使朝鲜首次具备“二次核反击”的实战条件。

       导弹试射后,美日韩三国国防部长紧急召开临时安全会议,核心目标直指升级制裁与强化军事威慑。美国计划推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新决议,禁止朝鲜出口煤炭、铁矿等战略资源(年损失约10亿美元),同时加速在日部署“宙斯盾”舰与“爱国者-3”反导系统。韩国则延长“萨德”系统运行期限,并与美军联合演练反导演习,形成对朝鲜的“海陆空立体监控网”。

       朝鲜的回应则延续其“以核制核”逻辑。金正恩多次强调,导弹试射是“自卫性威慑”,并宣布退出六方会谈。2025年3月试射潜射弹道导弹后,朝方更将美韩军演定性为“核战争导火索”,威胁将“用压倒性核力量回应任何挑衅”。这种对抗性叙事背后,是朝鲜对国际制裁的韧性——尽管外汇收入因制裁缩减30%,其核武研发投入仍保持高位,2024年核弹头小型化进度提前两年。

       联合国安理会第2371号决议(2025年7月通过)虽扩大对朝制裁,但中俄的弃权票暴露出国际社会的分歧。中国虽支持“双暂停”倡议,但反对“单边极限施压”;俄罗斯则借能源合作向朝提供技术支持。这种裂痕使制裁效果大打折扣——2024年朝鲜煤炭走私收入增长40%,关键物资通过中朝边境“地下通道”流入。

       更深层的危机在于战略平衡的倾斜。美国借朝鲜问题强化亚太军事存在,2025年将六成海军力量部署至关岛与日本;而朝鲜导弹射程的突破(覆盖美国本土90%区域)迫使美韩将“延伸威慑”常态化,B-52H战略轰炸机抵近朝鲜领空频次增加3倍。这种“安全困境”正将东北亚推向“新冷战”边缘。

       短期内,朝鲜或加速导弹多平台部署——2025年试射的“火星-18”可能衍生出潜射型与车载机动型,进一步强化生存能力。核武库规模或于2026年突破100枚,形成对美日韩的“非对称威慑”。

       但长期来看,对话仍是唯一出路。2024年朝俄“战略伙伴关系”与朝中“经济合作区”谈判显示,朝鲜正通过有限开放换取技术突破空间。若国际社会能构建“分阶段弃核”框架,辅以能源与粮食援助,或可打破僵局。否则,东北亚或将见证又一场“导弹危机”与“制裁竞赛”的恶性循环。

       朝鲜“火星-18”的硝烟,既是技术威慑的宣示,也是国际秩序失序的缩影。当导弹射程与制裁清单同步增长,和平的窗口正在收窄。


昵称:
内容:
验证码:
提交评论
评论一下